Language
English 中文 日本語 ???
陈寿旧居
发布时间:
2024-11-26
浏览人数:
6998
分享到:

西晋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的故宅,遗址在安汉故城西郊的果山之麓,因万卷楼迁建在玉屏山上,故陈寿旧居也重建在万卷楼下。 

旧居庭院低回,望楼高耸,青石鸣泉,小桥横溪,涓涓长流,有如三国文化的源头 。旧居内,模拟了魏晋时期耕读型家庭的室内陈设,展现了陈寿在家乡27年,勤学进业、笃志修身的生活情景,刻录了历代帝王和历代文史家对陈寿的评价,是三国文化寻踪探源的必览之所。

现在的陈寿旧居是典型的汉魏民居风格:粉墙、黛瓦、朱檐,有斗栱、回廊、天井、望楼。下面咱们就来一一细看。

首先进入的是过厅,右边墙上有一幅画,其实是汉砖拓片,上有陈寿旧居的体制。体制相当于现在我们说的“户型图”。  

过厅之后是前厅,墙上三幅红木雕刻,反映了陈寿旧居——万卷楼在三国、唐代以及明清三个时期的变迁状况,左边是历代历史学家对陈寿的评价,把陈寿和班固、司马迁等著名历史学家并列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说他的史书记载客观公正,文辞富艳,用意明确而语气温婉,对历代帝王治理国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出了前厅经过天井,可以看到明堂匾额上书有“千秋良史”四个大字。“良史”是古代对历史著作和作者的最高评价。明堂中间一座彩塑是陈寿30岁时的形象,右墙上是红木雕刻的常璩《华阳国志》中的《陈寿传》。

“寿才宜真”、“学者所宗”等,是历代帝王对陈寿的高度评价,这些评价均有记载。晋惠帝谓司空张华曰:“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唐代赐封陈寿为昭德文惠侯时的封文曰:“昔在晋时当为史官,三国鼎分赖而记次,文亚班马,学者所宗。”

在陈寿父母的卧室,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一些起居用品:床、梳妆台、铜镜、衣架、衣箱等。大家可能要问,为什么没有凳子?对了,我们可以看到地上还有席,三国时期人们不管是读书、吃饭,还是梳妆打扮都用坐席,女子梳头自然要半跪席上。

紧邻陈寿父母卧室的是陈寿的书房:有书案、屏风、围几。墙上是孔子的画像,上有“为人师表”等字样。

咱们看到的陈寿父母的卧室,陈寿的书房以及下面要看到的饭堂都是采用模拟陈设布展方式。这三间房屋都建在台阶以上,在古代称做“室”,台阶以下左右两边的房屋就叫做“厢房”。

饭堂里面陈设有饭桌、食具、酒具。最里边的可不是“床”,大家猜一猜叫什么?对,是“榻”,供饭后小憩、午睡用的。

下面三间厢房用的是展示性陈设,主要介绍陈寿的家族及其成长与著述概况,这里有陈寿家谱及陈寿父母的画像。陈寿的父亲是马谡手下的一个参军。当年马谡在把守既无人烟又无险阻的街亭时,过于自信,不听上将王平的劝诫,执意将营寨建在山上而不是路口。王平则带领五千兵马去山的西边扎一小寨。他走后,陈寿的父亲又多次劝诫马谡,但马谡一意孤行,最终街亭失守,全军败退。马谡获罪,陈寿的父亲也被牵连受以髡刑。髡刑就是剃光头。我们现在可能会认为剃光头并无大碍,但是大家知道,在古代,“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焉”。按照汉魏律法,髡刑是仅次于杀头的一种重刑,更是对家族的一种莫大的羞辱。所以陈将军解甲回到故乡,三年以后才娶妻生子,过着隐居的生活。

另一边是陈寿在家乡南充27年的状况:18岁离开家乡到了成都太学,21 —27岁期间,担任过三个职务: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在魏灭蜀那年(公元263年),又恰逢父亲去世,陈寿就回到家乡守孝,苦读、研读史书,共九年。加起来正好27年时间。陈寿少时,父提耳面命、身教言传,而陈寿自己也聪警敏识,进德修业超乎同辈。

陈寿去世以后,他的许多著作都是由他的三个侄儿整理出来,才得以保存的。他们均有相当的才华,在当时也是有名的人,分别叫:陈符,陈莅和陈阶。

好,咱们现在来看望楼,它有三层。大家可以想一下,望楼是用来做什么用的?汉代大家族庄园主或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常在望楼上观察自家田地中的工人的劳作情况、天气状况等,望楼下面还可以放置一些农具,如耕犁、斗笠、蓑衣……。

相信大家已经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了,山涧小溪穿过树林,淌过草地,汇集于此,三方循环,源源不断。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与陈寿以读史开始,又以著史终了作为终生追求,吃尽苦头而不改初衷的坚毅不谋而合。大家看,这水间岩石上有一个字,是由三个“原”组成,是源泉、源头的源字的古体。谐其音,便是“三国源”。要更详细地了解陈寿其人、其著述,以及博大精深的三国文化,我们还得上万卷楼。


24111048281.jpg


旧居109.jpg


(陈寿旧居)2015.3.18拍于西山风景区-杜会灵1890907752301.jpg


旧居2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