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glish 中文 日本語 ???
万卷楼展馆
发布时间:
2017.07.24
浏览人数:
5492
分享到:

万卷楼三个展馆,分别以陈寿生平,《三国志》及其影响,三国文化珍品为主要内容。陈列有丰富的文史资料、珍贵的文物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是研究三国文化和旅游观光的胜地。

第一馆   陈寿其人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馆,这一馆主要介绍陈寿的治学历程、官宦生涯和文史著作。

陈寿小时候聪明机警,敏于时务;作品文辞艳丽。这里有南充出土的汉砖教子图,是陈寿家教之实录。

18岁时,他在成都太学跟随同郡人史学家谯周学习,颇为刻苦。民间流传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隆冬的深夜,陈寿独自在灯下研读司马迁的《史记》,十分专注,忘记了时间。忽然,陈寿在几案上猛拍一掌,将睡梦中的老师谯周惊醒。谯周推门进去,询问何故,陈寿说:“太史公司马迁的人品和学识令人叫绝啊!”谯周听后甚为欣慰。

陈寿既有很好的天分、良好的家教,又有良师益友的点拔与帮助,而自己又勤奋努力,刻苦好学,所以他成为一代著名史学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学而优则仕”,然而,他的官宦生涯却并非一帆风顺。

蜀汉延熙(公元238-257年)后期,陈寿任卫将军姜维帐中主簿,即秘书,负责起草一些书信文件,这个工作需要真才实学,还要任劳任怨,不记名利。延熙末年,他被调到蜀汉国的内廷,做了皇家图书馆的秘书郎。景耀(公元258-262年)初年,被升为散骑黄门侍郎,即近侍君主的人,负责传达诏命。而蜀汉后主刘禅是个庸碌之才,初继大位时,他事事依靠诸葛亮等大臣的衷心辅佐,虽无突出贡献,但也无太多劣迹。但在诸葛亮去世以后,他的弱点便显现出来:贪图享乐,沉迷美色,毫无建树。他宠信宦官黄皓,任由阿谀奉承的小人弄权,为非作歹。朝中大臣曲意奉承黄皓,唯独陈寿生性耿直,从不屈从,所以陈寿遭到排挤,被贬官出朝。这也是陈寿官宦生涯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

景耀三年(公元260年),陈寿的父亲去世,他便回乡守孝。守孝期间,不巧生病,便让侍婢调制药丸。按照当时的封建礼教规范,这是不被允许的,由此引起了“清议”派的贬斥。因此,蜀汉灭亡以后,陈寿被多年排斥在官场之外,继续隐居在家乡安汉县,潜心研习经史,历经九年时间,造诣颇深。

到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四年(公元268年),他的太学同学罗宪已是西晋的武林太守了。在华林春宴上,罗宪推荐陈寿入朝。陈寿应召来到东都洛阳,司空张华是个爱才的人,十分赏识陈寿,并认为他不应该受到贬废,于是推荐他为孝廉。“孝廉”还不是什么官职,只是古代对一个人的品德、作风的评价,即对父母孝顺,做官以后也能廉洁奉公。举“孝廉”只是取得了做官必备的“资格证”。位高声自远,有了张华的举荐,陈寿很快做了著作郎兼领巴西郡中正,推选举荐本郡的人才。后来又出补平阳侯相,升为著作郎、治书御史、中书侍郎。这一路升迁,与司空张华、诗圣杜甫的先祖杜预将军的惜才爱才和举荐是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陈寿的真才实学与做出的成绩。在这期间,他著有《诸葛氏集》、《益部耆旧传》、《官司论》等,《三国志》也是在这期间著成的,共花了十年时间。能如此才华横溢,也当归功于他在家乡南充那九年的苦读和积累。

陈寿撰成《三国志》一书以后,更加受到张华的赏识,但这有违权臣荀勖的意愿,他极力排斥陈寿,并授意吏部把陈寿调任长广太守。长广郡治在今天山东省即墨县西南,远离京师,所以陈寿以母亲年老为由,辞官不就。

陈寿的母亲在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求把她埋葬在京师洛阳。陈寿遵照遗嘱办理,却没想到又遭世人非难,认为不把母亲归葬故土蜀中,有违礼教。由此他又受到了贬议。

过了几年,他被起用为太子中庶子,也就是太子的老师,但是很遗憾,他还没有来得及就职便病逝在洛阳,卒年65岁。

陈寿一生著述十分丰富,共有两百多卷(篇),主要是史学著作,但大都失传,唯《三国志》流传至今。

陈寿的史学才能是多方面的,但突出的是“善叙事”。更为可贵的是陈寿有秉笔直书的史德。其父无辜受牵连遭受髡刑,做为人子,他可以顺笔泄愤,何况蜀汉已亡,诸葛子孙在朝中也没有握重权的,不会有人找上门来纠缠。陈寿却没有因私废公,反倒对诸葛亮推崇备至,还花了很大精力不遗余力地编订了《诸葛亮集》,在表奏中称赞诸葛亮是“ 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称诸葛亮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世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陈寿一生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坚韧不屈,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陈寿精神备受后世推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第二馆   陈寿其书

正门上方匾额上书有“并迁双固”。“迁”指司马迁,“固”就是班固。“并迁双固”是《华阳国志》中对陈寿的高度评价,意思是他可以和司马迁、班固两位著名的史学家相等身齐名。

这个展馆的陈列由文字、图表、书影等组成,充分展现了史学名著《三国志》的写作过程,历史地位及深远的影响。

中心展台是一尊青铜大鼎,高3.3米,上有夔纹,下有雷纹,仿照著名的大盂鼎制作而成,寓意三国鼎立,象征着《三国志》所写的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三国志》最好版本的复制件。东汉时期,为史书注音释义的工作已受到重视,及至魏晋南北朝,诠释前人史著,蔚然成风。《三国志》也成为史学家注释的对象,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了注释,不论是阅读《三国志》,还是研究三国史,裴松之注都是少不了的。这里还有东晋《吴志》的手抄本残卷和晋人手抄本《三国志》残卷,都是文物考古在新疆等西北地区发现的。

《三国志》所记载的是自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280年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统一中国这一时期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它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很短的一段,陈寿为何还要如此浓墨重彩地加以记载呢?我们来看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地图:吴国、蜀国的领地远远小于魏国。事实上,不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魏国都强于蜀国和吴国。但是这三个国家不论实力强弱,都想不断的扩张地盘兼并他国。军事上的较量,政治上的对抗,经济上的冲突,以及思想文化上的对立,可以说是三国时代的主调,形成了以政治智慧、军事谋略为本质特征的三国文化。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东吴灭亡,三国完全归晋,天下图书尽归洛阳。这为陈寿撰写《三国志》提供了大好机会。古人修史,通常都有一些现成的材料可以采摘和参考。陈寿撰写《三国志》,在材料上也有所依傍,曹魏和孙吴两国史学家撰修的本国当代史《魏略》、《吴书》,卷帙浩繁,内容丰富。这就为陈寿撰写《三国志》中的《魏志》和《吴志》提供了大量可以筛选的材料。蜀汉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史官,也没有人撰写专史。陈寿修《蜀书》,无可凭借,但是陈寿毕竟是蜀地人,又做过蜀汉官吏,有条件耳闻目睹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了解上层统治者的经历,熟悉当时的典章制度。即使没有掌握情况,开展调查、搜集史料,也有人事、地域、时间等方面的便利条件。他担任过蜀汉的东观秘书郎,做过管理文献图籍的工作,在晋朝初年又担任过佐著作郎、著作郎,这些职务使他有机会看到国家收藏的图书档案,他还亲自搜集民间的遗闻轶事,陈寿能够在没有蜀汉档案和专史记录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完成《三国志》中的《蜀书》,实属不易。

魏书毛修之传中有言:陈寿的《三国志》有古良史之风,班史以来无及寿者。人们赞誉它:“辞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一千多年后,罗贯中根据《三国志》进行了一些文学加工与创作,写出《三国演义》。

西晋统一天下立国之初,洛阳很快成了花花世界,当时风俗邪淫,是非颠倒。世人学的是老庄,谈的是虚无。做人以行同禽兽为通达,仕进以无耻苟得为才能,当官以照例署名为高尚。凡是放弃职事毫不用心的人,都享受盛名;谁要真心做事,就得受斥责,被轻蔑。是非善恶不予计较,群起而争的只是钱财。朝廷用人,是看什么人该给什么官,而不是看什么官该用什么人;求官的人,选择的是有利可图的官,无利就不做,大官身兼数职,实际一事也不管。势家权贵,越次超升,很快身居要位;普通士人也竞相钻营。

陈寿撰写《三国志》,其意图就在于总结三国兴亡的教训,匡弼君王的阙失,矫正日渐败坏的世风,巩固来之不易的和平统一局面。在《三国志》中,陈寿注重君信臣忠的典范形象。例如《蜀书·诸葛亮传》中白帝城托孤一节,其短短一段对话,把君明臣忠,肝胆相照的情景表达得有声有色,催人泪下。原文是这样说的:“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三国志》还大力宣扬以民为本和廉洁从政的思想,极力赞扬诸葛亮的廉洁奉公及合乎民意的为政之道和爱护人民的高尚品德,并重视农桑衣食本业,提倡节俭薄葬、主张任贤重才,表彰忠于职守的官吏等。

《三国志》不仅内容丰富,为历代君王所推崇,其文辞也是可圈可点的。陈寿在采用前人开创的纪传体的同时,创立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史、自成体系、合则为一个历史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分则为纪传体国别史的体例。这种方法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尚属首创。陈寿善叙事,有修史的求实态度,对史事编次得体,有详有略,史文避免了重复、烦冗的弊端。在材料的取舍之间,又充分表现了鉴别能力和剪裁功力。魏晋时代,修史者笔下芜杂烦秽,几乎成为一代风气。在这种文风烦秽的时代,陈寿在选材时,能详略适宜,主次分明,取舍得当,去繁就简,无疑在当时的史学领域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正因为如此,陈寿笔下的《三国志》才成为我国史学发展史上的一部杰作。它既超越了早出的魏、吴等史,也高出晚出的有关三国的史著。史学著作的存佚有一条规律,即劣者汰,优者存。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三国的专史均先后失传,唯独陈寿《三国志》一直保留至今,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誉为中国二十四史之冠。

大家看这里有一幅很形象的画面:魏国史官夏侯湛在读了陈寿《三国志·魏书》以后,自愧不如,把自己撰写的《魏书》书稿烧毁了。

《三国志》不仅仅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史书,还是一部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的典籍,内容翔实,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艺术,科技等数十个领域。

陈寿在《三国志》中为高句丽、日本等周边小国也列了传,所以朝鲜、日本认为《三国志》是较早记载其历史的著作,也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重要文献。由《三国志》衍化出来的《三国志演义》大受欢迎,桃园三结义、刘备三顾茅庐、空城计、单刀会、草船借箭、曹操败走华容道等故事为众人所熟知津津乐道。由这些故事编撰的评话、戏剧种类多达百余种,为文学、艺术、影视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更让人称道的是《三国志》中所包含的军事辨证法,其中有大量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除此之外,《三国志》还涉及计谋学、决策学、人才学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总能从中获益。一千多年来,人们对《三国志》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且愈来愈热,日积月累也结出了丰盛硕果。在我国古代史书中,《三国志》是在海外影响颇为广泛的一部,它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世界文化交流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部《三国志》引得无数海内外志士竞相拜读。如在日本,人们把《三国志》不只当史书看,还将它当作人生训、处事方、成功法、组织学、领导术和战略论来攻读。《三国志》在企事业界的影响最为深广,企事业家们把《三国志》看成经营战略、人才管理的经典。日本有两百万家公司的企业家们竞相效仿三国,在商场割据称雄。

有句俗语:“真三国,假封神,西游记,哄死人。”可见三国故事对世人生活中的真实影响。但人们熟悉的三国人物故事,大都来自《三国演义》,他们大多是经过艺术化的文学形象,与真人真事是有一些出入的。要真实详尽了解三国的历史和文化,《三国志》当是首选;要探究三国文化的源头,南充是我们的必到之处。


第三馆  文物珍品

此展馆集中陈列了最能反映三国文化的文物精品和艺术珍品。

中心展台是汉代著名的“说唱佣”。他左手抱鼓,右手拿锤,手舞足蹈,喜形于色。看到这个形象,我们仿佛在现场品味那欢快滑稽的说唱。

三国时期多战乱,兵器种类也繁多。这里陈列有斧、矛、钺等兵器。

后面是生产工具:水磨、舂米陶器、水碾、翻车等。

最能体现出三国时期人们的智慧的要数运输工具了。比如这个记里鼓车,每走一里路程时,上面的木棍就会自动敲一下鼓,相当于现在汽车的里程表;再如指南车、东吴的海船,还有被演义化的木牛流马等等。

后面是三国时期的艺术珍品展示,有精美的玉器,绚丽华贵的金银器具,庄重古雅的青铜器,以及丰富多彩的陶瓷,精湛绝伦的书画。